本帖最后由 冰墩熊 于 2025-8-31 20:15 編輯
2025年8月31日,南極熊獲悉,特拉維夫大學研究團隊宣稱,成功開發(fā)出一種基于芯片的“光子折紙”技術,能夠將超薄玻璃片精確折疊為微觀三維光子結構。這一創(chuàng)新工藝有望推動數(shù)據(jù)處理、傳感與實驗物理等領域的微型高性能光學器件制造,為3D打印和微光子學開辟全新方向。
微信圖片_2025-08-31_195758_869.jpg (185.86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2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5-8-31 20:05 上傳
激光“折紙”折疊出高性能3D光學芯片
團隊負責人Tal Carmon教授介紹,現(xiàn)有3D打印技術在制造高精度光學結構時面臨表面粗糙、光學均勻性不足等瓶頸,難以滿足高性能光學元件的需求。受松果鱗片自然彎曲機制的啟發(fā),研究人員采用激光誘導方法,將超薄二氧化硅玻璃片在芯片上折疊為超光滑、高度透明的三維結構。
微信圖片_2025-08-31_195836_174.jpg (23.53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5-8-31 20:05 上傳
△實驗裝置示意圖
目前,研究團隊已制備出創(chuàng)紀錄的3毫米長、厚度僅0.5微米的結構,表面變化小于1納米。他們已成功制造出螺旋線、凹凸鏡等多種復雜微結構,實現(xiàn)了無畸變的高效光線反射。Carmon表示:“光子折紙技術有望像3D打印機之于家居制造一樣,推動微型光學器件的多樣化和定制化生產。潛在應用涵蓋智能手機微變焦鏡頭、高速高效的光基計算組件等前沿領域?!?br />
微信圖片_2025-08-31_200714_970.jpg (127.35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5-8-31 20:07 上傳
△論文第一作者Manya Malhotra
光子折紙為3D打印光學器件開辟新路徑
這一突破源自研究生Manya Malhotra的一次偶然發(fā)現(xiàn)。在一次實驗中,她被要求調高激光功率以定位玻璃上的隱形光束,但當功率增至光束可見時,玻璃竟意外地折疊了起來。Malhotra由此成為光子折紙領域的先驅專家。它原理是:激光加熱使玻璃一側液化,此時表面張力戰(zhàn)勝了重力,從而將玻璃拉起形成折痕。
隨后,實驗室工程師Ronen Ben Daniel在硅芯片上制備二氧化硅玻璃層,通過蝕刻與二氧化碳激光脈沖協(xié)同,實現(xiàn)了玻璃薄片在不到一毫秒內以2米/秒速度、超過2000米/秒²加速度完成折疊,達到了0.1微弧度的空間精度。
微信圖片_2025-08-31_200746_742.jpg (109.2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5-8-31 20:08 上傳
△研究人員利用這項新技術折疊了一根玻璃棒(a),創(chuàng)建了一個光學諧振器(b),以實現(xiàn)螺旋彎曲(c),并制作了一個帶有拋物面反射器的桌子(中間下排)
團隊還展示了厚度達10微米的玻璃片實現(xiàn)90度折彎及螺旋結構,并受澳大利亞國立大學PK Lam團隊的啟發(fā),制備了帶有凹腔鏡的微型玻璃“桌子”,用于探索牛頓引力偏差和暗物質等基礎物理問題。通過圖案化和折疊,研究人員實現(xiàn)了可光學懸浮的三維微結構,以實現(xiàn)光學懸浮。
微信圖片_2025-08-31_200902_854.jpg (13.68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5-8-31 20:09 上傳
Carmon教授表示:“高性能3D微光子結構的實現(xiàn)尚屬首次。‘光子折紙’不僅將硅光子學帶入三維空間,也為集成光學器件的高性能化、微型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?!?br />
南極熊認為,這項技術不僅拓寬了集成光子學的設計自由度,更重新定義了“制造”在微納光學領域的含義——從“打印”走向“折疊”。它提示了一種可能性:未來通過智能設計二維圖案并結合定向折疊,或可實現(xiàn)大規(guī)模、低成本且與CMOS工藝兼容的三維光學器件制造。
|